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_汉世祖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

第(2/3)页

审问,可见重视。张逊出身不凡,乃是已故虞国公魏仁溥继子,背景深厚,再兼本身精明强干,官做得比继承公爵的魏咸信还大。

  而随着张尽节案依朝制进入正常审讯程序,本就不平静的朝廷迅速再起波澜,官僚们的目光迅速从河陇转移过来。比起远在两千里外的河陇积弊,还得是京中风波更引人注目,尤其是牵扯到皇城司。

  是个人便能看出,此次情况不同以往,皇城司在大汉猖獗了三十多年了,以其积威,便是宰堂之高,也不敢轻视。

  从乾祐到开宝,大汉发生了那么多大案要案,产生的诸多政潮剧变,其中多有皇城司鹰犬活动的身影。从来只见皇城司查人、拿人,何曾见过皇城司的人被拿下,还是探事督张尽节这样的核心人员。

  而比起那薛彻登闻上告,张尽节被拿到刑部去开堂审讯,则是一个更加清晰而明确的信号了。流言与征兆,都隐隐显示出一点,皇帝陛下无意再维护皇城司。

  否则,即便张尽节罪行确凿,让皇城司自己处置了,给一份通报,交待一番,也就是了,根本用不着动用刑部。

  一直以来,皇城、武德二司,与朝廷的司法体制,便是存在冲突的,而毋庸置疑地说,在一些重大问题上,二司拥有的自主便宜之权,要远远超过三法司。

  如今,形势似乎发生了一些让“衮衮诸公”们喜闻乐见的变化,皇城司这座“大山”,似乎开始不稳了,可以下力气将之撬动了......

  不出意料的,仅在张尽节刑部受审的第二日,便有数十道劾章呈往政事堂,虽然都是些普通朝臣与御史言官,但众口一辞,同仇敌忾,气势十足。

  虽然矛头仍旧指向张尽节,但稍微有点政治眼光的人都明白,真正目标所在,乃是皇城使王继恩与皇城司。那些不约而同的劾章中,所具述罪行,若是把张尽节换成王继恩抑或皇城司,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的。

  一连三日,往政事堂投递弹劾奏章的人越来越多,几乎是成倍的增长,份量也越来越足,可以说半个朝廷都参与到这场“倒张”行动中来。

  比起新揭发的那一桩桩罪行,陷害薛氏,灭门夺财,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。在朝官们的笔下,一个个小小的皇城司探事督,一下子成为了大汉最贪婪、最残忍的奸臣酷吏。

  朝廷一片震动,人人侧目,皇城司也不消停,在王继恩的命令下,下属探事吏卒几乎全数出动,四处刺探,招摇过市,甚至不乏威胁乱法之举。

  从面上看,比以往还要猖獗,并且直接展开针对性的报复,一大批官员的违法犯罪证据,那些道貌岸然背后的腌臜与丑陋,被揭露了个底掉。基本上,谁参劾张尽节,谁就被揭发。

  皇城司几十年的积累,其中究竟收集了多少的人罪证、多严重的不法行为,或许不翻密档,就连王继恩都不知道。这样的情况,王继恩与皇城司怎能不为人所忌惮。

  王继恩也是和外廷彻底杠上了,一波一波地放出证据,朝廷的局势,就仿佛热火烹油,沸腾不已。谁也不曾想到,一个张尽节,竟能引起皇城司与外廷官僚的正面对抗。

  不得不说,王继恩的这股疯劲与狠劲,着实吓住不少人,尤其是那些从众者。就是那些背后策动者,内心也未必没生出些退却,王继恩若是自爆,那威力与影响力实在太大,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。

  随着角力的持续,朝廷的局势陷入了僵持,但这种僵持是短暂的。顺利进展的,乃是对张尽节的审判,这大概是刑部侦办的诸多大案中最为顺利的一桩。

  对于前后举报的累累案行,张尽节全部供认不讳,一点申辩的打算都没有,全然一个态度:所有的罪责,都由我张某人担着。

  这样的结果,显然是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。而这等时候,上层权贵们的倾向与态度,也逐渐显露出来了,要达成目的,需要有关键性的推动,这就不是一般的朝臣言官所能做到,想要有作为,手脚就不可能藏住。

  就拿刑部尚书张逊来说,不论张尽节如何主动认罪,都是拖着案件审理的进程,按部就班,将每一条罪状都拿来讯问确认,一副尊重刑统威严的模样。然而,这拖的哪里是案件,分明是局面的发展。

  一直到刘皇帝派人察(督)问(促),张逊有些顶不住压力了,不得不宣判,并提交大理寺审核,开始走下一步流程。

  到这个时候,张尽节案早已是表面上的问题,对其判罚如何则是无关痛痒,判死也好,流放也好,除了薛彻之外,恐怕没人关心。朝廷上下真正在乎的,还是此事如何收场,是否到张尽节为止。

 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baishulou8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