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之将走_大明小学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九百三十二章 人之将走

第(1/3)页

当朝廷的诏书送到宁波时,秦德威叹口气,自己这次督师的任期又快结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大明制度的尿性,权力如此之大的封疆大吏,能让自己当一年也不错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年时间,趁着皇帝昏迷无人制衡自己的窗口期,在东南海禁问题上捅了个大口子,并且打破了原有利益格局,初步完成了一些新的布局。

        将海上贸易从豪族垄断走私,变成了官府监控民间自愿,建立了类似于盐业经销的体系,并让嘉靖皇帝尝到了甜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对于开始猖獗的倭寇问题,采用了经济和军事两种手段结合的方法,充分调集各方积极性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还没有完全杜绝倭寇,但经过打击后,危害程度已经比近几年小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七月份,已经过了倭寇到来的高峰期了,起码今年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任何改革改良或者开创性的制度,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彻底成熟的,一年时间能做到如此地步也很不错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能多给秦中堂三五年时间,各种初现端倪的架构设计可以更稳固和完善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秦中堂需要考虑的是走人之后的问题了,必须要避免人走政息人走茶凉的问题,把自己的改良继续进行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候幕僚吴承恩走了进来,对秦中堂询问道:「听说老师任期要结束了?」

        秦德威知道,吴承恩是代表幕府所有官吏来问的,便如实答道:「大约两个月内,新督抚就会抵达,而本中堂则要启程回朝,幕府所有官吏全都听凭自愿。

        愿意留下等待新督抚的就留下,愿意重新选官的的,我向吏部举荐。」然后秦德威就好奇的问了一句:「你作何打算?」

        吴承恩心里盘算了一下,这两三年跟着秦老师积攒了不少功绩,自己也没有进士功名,去别处没什意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如继续在秦老师身边抱大腿,熬到嘉靖二十三年会试,若能通过大腿考中进士,那就直接带着功绩起飞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吴承恩坚定的说:「学生我从老师这里受益良多,愿意继续追随老师!」

        秦中堂点了点头,很欣慰的说:「我没有白教导你这些年啊,既然继续跟着我,那么你从现在开始,把手头工作先放一放,再把《洪荒纪》重新拾起来,继续往下写吧!」

        吴承恩:「……」

        他想起了在京师时,被老师支配写的日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单纯只是写文还好,但是老师太能鸡蛋里挑骨头了,回想起来就感觉要抓狂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会儿说这段爽点不足,一会儿又说那段虐主了,一会儿说这段太平没有起伏,一会儿又说章节末尾没有悬念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还非常大逆不道,让自己把元始天尊照着皇帝的样子去写,这简直离大谱!

        关键是,每次「更新」写了就被秦老师收起来,也不传出去给人看,这让吴承恩毫无成就感,仿佛是做着一件毫无意义、完全没有价值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「老师,我不想写!」吴承恩苦苦哀求,就差跪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秦德威斩钉截铁地说:「给我写!除非你不认我这个老师,那就必须写!

        而且从今天开始,你每写完一回,经过我审核后,就立刻通过驿传送到京师!」

        听到这个更新节奏,吴承恩心理快崩溃了,「这是何意?为何要如此频繁的送到京师?」

        「因为皇上要追读!」秦德威还是透露说,主要是怕吴承恩没有写作激情和创作欲望。

        懂行的都知道,在没有写作激情的情况下,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会质量下降。

        吴承恩膝盖一软,差点就真跪了。这老师干的事情,果然没一件是正常人能干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从

        宁波到京师,公文传递速度大概是十多天。十几天后,嘉靖皇帝又能听到《洪荒纪》新的章节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时人有诗云:沉水龙涎彻夜焚,桂宫芝馆结祥云。修身不问家国事,千里先催洪荒文。

        据说这首诗,是某位江西阁老的门客退休回家后,感慨世事所作。秦中堂是个很忙的人,行辕大门外排队求见的人接踵摩肩,将整条街道都堵得水塞不通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要都接见,根本见不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baishulou8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